查看原文
其他

天啊!我录音里的声音怎么那么怪?

2017-04-21 孟石三 友心人



小友说:有人很喜欢录自己唱的歌循环播放,但是对于另一些人来说,听自己的声音简直像噩梦,他们到底在慌什么呢?

 

大家可能不知道,友心人的小教务长着一张天生网红脸,大眼睛,黑长直,却天天带口罩、带帽子,拍照总是本能地挡住自己的脸。老板keledoll总问她:“长得那么好看,干嘛要遮起来?” 


摄于云南大理


她总是说:我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拉到末尾看自拍~)。她害怕看见别人拍到的自己,正如她有一个朋友,声音明明很正常,却非常讨厌听到录音里自己说话的声音


今天,她想和大家分享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我有一个朋友,很讨厌听自己的语音。


有一次,我跟这位朋友聊天,聊到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越聊越激动,但是随着话题越来越深入,她回复的速度也逐渐越来越慢,到最后,每次回复她都发过来一大串文字,我问她:“这么长一段话你为什么不直接发语音呢?”


她回答我说:“我宁愿打一千字也不想发语音,听到自己的录音太恐怖了,简直跟吃了屎一样”。这样一说,我才回想起来,我们认识将近10年,好像真的从来没有听过她用过手机社交软件发语音,就连电话也是能免则免。

 

为了了解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我特意去搜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不单单是我的这位朋友,国内外一众网友都表示极度讨厌听到自己的声音........

 

“尴尬的浑身起鸡皮疙瘩。”

“只要一听到就会立马关掉,太难听了!”

“我一直都觉得自己的声音低沉有磁性,直到我听到了自己的录音.......”

“这是我始终都无法克服的恐惧,只要一听到自己的声音就想立刻删掉或逃开,太可怕了。”


揣着一颗对世间万物有好奇的心,我默默点击浏览器开始搜索文献,并打开了(尘封多年的)教科书《心理学与生活》《社会心理学》,开始研究这个问题,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讨厌听自己的录音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吧。



1. 两种声音传播路径不一样

 

录下自己的声音然后听回放,是不是觉得那声音既讨厌又陌生


“录音里的声音听起来跟我自己听到的完全不一样啊。” 


咋回事呢?


这就要从声音的传播途径说起了。声音可以通过两种途径进入我们自己的耳中:一种是通过空气,另一种是通过骨骼


第一种是比如听别人说话时,通过空气传播的声波引发鼓膜震动,经由三块听小骨传到耳蜗,螺旋状的耳蜗中充满液体,可将这些震动转化成神经冲动从而被大脑接收并加以解释,形成声音。



而我们平时所听到的自己的声音大部分是先通过骨骼传播的。发声后,声音会通过我们的身体组织和骨骼传播到大脑,波长更长的声音,也就是所谓的低音,更容易穿过我们的身体组织到达耳朵,所以我们感觉自己“原本”的声音比录音里更有厚度也更丰富,而你的大脑则扮演一个“欺骗”自己的角色,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听自己声音的时候总会觉得更低沉更有“磁性”。


但残酷的现实是,我们所发出的声音频率与录音捕捉到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是我们的大脑骗了自己,而录音机是诚实的。

 

2. 预期性焦虑(Anticipatory Anxiety):对陌生事物的焦虑


除了听自己的声音,还有很多人也不愿意看见自己在别人镜头里的照片、非摆拍的生活录像等等。回想一下,当时是不是有一种打死都不愿意承认,只想赶紧让对方删掉的感觉?


“卧槽这个丑八怪是谁?我明明是小仙女啊?!”


这是因为我们每天照镜子,已经习惯于镜中反射出的外表的各种特征了——刘海是向左偏的,右脸颊上有几颗痣,笑起来左边有个小酒窝等等……


当我们看到自己的照片时,这些特征都和我们大脑中所认为的不一样,由此产生的陌生感会不自觉的让自己感觉抗拒和焦虑,甚至恐惧。(当然也可能是因为你觉得照片中的人不如预期的自己美……)


这种感觉来源于我们对于熟悉事物的喜爱和对陌生事物的焦虑和排斥。


当一个陌生的东西出现时,大脑难以对它的未知属性产生预测,从而产生一种自然而然的抗拒感,也就是心理学上的预期性焦虑



同样,我们已经习惯于平时听到的“自己的”声音了,以至于听到真实的“自己的声音”时会觉得陌生,正是这种对陌生事物抗拒和焦虑的感觉,让我们不自觉的讨厌自己的声音。

 

3. 自我服务偏差:这么难听的声音怎么可能是我的?


社会心理学领域最富挑战而又证据确凿的结论之一就是关于自我服务偏差的效力:


我们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知觉,把好的结果归因于自己,而把坏的结果归因于其他。


社会心理学家 Epley 和 Whitchurch 在研究自我服务偏差在吸引力上的表现方式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实验给人们呈现一系列脸孔:

1. 自己原本的脸

2. 自己经过变形的具有更吸引力的脸

3. 自己经过变形的具有更吸引力的脸 


实验发现:人们倾向将吸引力增强(更美)的面孔,而不是自己原本的脸,定义为自己真实的样子。


相比别人随手拍的照片,你是不是也已经把自拍里经过美白磨皮瘦脸的当作是自己真实的样子啦?朋友圈的所有照片,是不是都要经过按部就班的美化才能发出去,生怕别人发现图和图之间的差距?


磨皮美白液化后简直变了个种


这说明你很可能已经陷入吸引力的自我服务偏差了,然而可怕的是,别人看到的你,和后置镜头下的你是一样的,镜子和自拍里的你才是“假”的科科科(吓得我赶紧打开 face u 压压惊)


同样道理, 当你面对着两种不同的来源于你自己的声音时,一种是自己平时听到的更低沉更有层次和磁性的声音,另一种则是录音中那个语音语调和自己一般无二却没有经过大脑自动修饰的声音,你会更倾向认定那个“好听”的声音才是真实的,而录音里的声音则像被偷拍的照片一样,要被一键永久删除。



4. 焦点效应:如果别人听到我这么难听的声音一定会降低对我的印象吧


对有的人来说,微信语音就好比我们平时交流说话,只是一种工具,哪怕不好听也无所谓,并不代表什么,但对于另外一些人,语音代表着自己身上的某个部分(而且是不那么“好”的某个部分),曝光以后就意味着将自己不那么“好“的一面呈现给别人,这是让人难以接受的


也许有的人会惊讶:“这也太夸张了,有必要这么在乎别人的看法吗?”


那你也许可以试着回想一下,当你脸上狂冒痘、衣服穿反、袜子上有个洞或者裤子上粘了东西的时候,是否常常会忍不住关注着自己的那个缺陷,并且认为别人也一定注意到了?


但其实,别人很可能都没注意到。这就是焦点效应


焦点效应指的是,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并且直觉地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


当我们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发送出去的时候,由于焦点效应,我们会不自觉预测别人对于自己声音的评价。

 

“我的声音听起来是怎么样的?他会不会觉得很难听?”

“我说这句话的尾音卡了一下,听起来怪怪的。”

“我的嗓音很浑浊,一点都不清亮,别人是不是也这样觉得的?”

 

在网络自动存储的功能下,有的人甚至会设想对方反复听自己的录音的场景,更害怕别人因此而对自己留下不好的印象。

 

(别闹了,别人根本不在乎好吗?)


5. 害怕接受客观真实的自己,可能和低自尊有关


心理学家班杜拉界定的“自尊”,指的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个体对整体性自我价值评价的判断。它由很多因素所决定,包括我们的扮演的角色,我们所做的比较,我们的社会同一性,我们如何知觉别人对我们的评价,以及成功和失败的经历。


每个人都渴望获得自尊,这是我们提升的动力,但是,自尊有时候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


当一个人处于低自尊状态的时候,会对情绪、认知上产生消极的影响,如:容易产生羞耻感、恐惧感、觉得自己丑、差、蠢、笨、害怕失败、害怕他人评价等一系列的负面情绪。


害怕听到自己的录音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低自尊有关,低自尊的人会更敏锐的觉察他人对自己的期望,当感觉到自己被藐视、拒绝或抛弃时(如:被别人说过自己的声音难听),就会觉得自己缺乏魅力,从而产生自责、放弃或回避行为,拒绝再次向他人发送语音。




1. 习惯成自然:


解决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把自己的声音录下来,多听回放。习惯成自然,你终究会接受自己声音的真实面目。这种心理策略被科学家称为纯粹接触效应,原理是基于人们对于熟悉事物的偏爱


比如你在影视剧中看到一个长得不怎样但演技精湛的演员(以黄渤为例会不会被打),但随着剧情的推进,看着看着你就会发现:“诶,好像也没有那么丑了。” 就是这个理儿。


 

2. 通过专业训练改变发声: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声音,不需要刻意去改变,但如果执意要改善它,也可以找专门的声音诊所、演讲教练、话剧演员帮忙制定训练计划,通过专业的训练,学会更健康、高效、出色的发声方式,同时也提升你对自己说话的自信和掌控感。


当你说话或唱歌时,声带便会颤抖,然后将这种振动通过声道到达喉咙的后部。你所发出的声音听起来如何,取决于这一过程中每一个参与部分的状况,包括声道的形状和长度,舌头怎么摆放,嘴唇张开的大小等等,通过改变发声位置、口腔积极性和气息训练可以让你的声音变的洪亮和清澈。



3. 纠正大脑的偏见:


社会学家乔治 · 米德指出:与我们的自我概念有关的他人评价,并不是别人实际上如何评价我们,而是我们想象中他人如何评价我们


认定自己声音难听而抗拒发语音的人大部分并非声音真的难听,而是我们想象中觉得别人认为我们的声音难听,觉得自己长得丑的人大部分并非真的丑,而是别人可能会觉得自己丑。


有一句话是“他人即地狱”,但让自己陷入地狱的人往往是我们自己。当你开始过度关注他人的评价时,他人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成了你自我怀疑的证据,人生短短几十年光景,不要画地为牢,从现在开始纠正自己脑中的偏见,真正了解自己的所求和爱憎,真正开始从心底喜欢自己吧。


如果你有这样一位朋友,也可以转发本文给TA,并说:


我觉得你很好看。我觉得你声音很好听。


最重要的是,你是独一无二的。(比心~)


photo from 图片114网



互动:再下去简直可以写个"你讨厌~"合集啦,比如我们还分析过为什么你那么讨厌被微信长语音刷屏为什么我们讨厌别人在身边打电话为什么讨厌自己的名字

老友们,你们还讨厌哪些事情?欢迎留言告诉我哟。

p.s.食物心理学将拖延到下周播出,尽情期待…… 


【插播广告】

日食心理学的主播声音就还可以

小友也就听了三十多遍吧

(点击下图去试听)



本文由友心人出品,转载前请点这里阅读转载须知,如需加入白名单,请提供微信公众号ID。


- To explore more -


我猜,你可能会喜欢



参考文献:

David G. Myers &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国. (2016). 社会心理学(第11版).

Richard J. Gerrig; Philip G. Zimbardo &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中国. (2016). 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

Zuckerman, Ezra W.; Jost, John T. (2001). "What Makes You Think You're so Popular? Self-Evaluation Maintenance and the Subjective Side of the 'Friendship Paradox'".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4(3): 207–22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